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国务院发“政策红包”:开展市场准入“一业一证”试点

在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之际,浦东新区再收政策“红包”。根据中国政府网,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为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将在浦东新区开展市场准入“一业一证”改革试点。选取与人民群众生活和消费息息相关、涉及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电商、建设工程施工、便利店、小餐饮、健身房、书店、电影院等31个行业,将企业需要办理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建立综合许可制度。过去由国务院部门实施的25项许可等事项改为委托浦东新区受理和发证,实现市场主体“一证准营”、全国范围有效。11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所谓“一业一证”,就是把一个行业准入涉及多个审批事项整合于一张证上。如以前开一家便利店要办5张证,现在只要一张综合许可证。“一业一证”改革,是“先照后证”“证照分离”“照后减证”改革的延伸和深化。他表示,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之际,国务院决定在浦东新区开展市场准入“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对于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优化稳定、透明、公平、可预期的法制化营商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5项许可等事项委托浦东新区受理体现服务型政府扁平化治理理念刘俊海介绍,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在浦东新区开展市场准入“一业一证”试点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过去由国务院部门实施的25项许可等事项改为委托浦东新区受理和发证,实现市场主体“一证准营”、全国范围有效。他表示,此举缩短了行政许可机关服务于市场主体的距离,也拉近了政府监管和市场的距离,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扁平化治理理念。刘俊海解释道,现行的多层次行政监管系统,虽然有它的制度优势,但是如果凡事都需层层要上报到国务院部门批准,市场主体获得行政许可的复杂性和时间成本可想而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25项许可等事项改为委托浦东新区受理和发证,让市场主体避免了层层上报的繁琐环节和跑路之苦,政府扁平化的市场监管和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建立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减少执法扰民与此同时,在浦东新区开展市场准入“一业一证”改革试点过程中,国务院常务会提出建立信息共享、协同高效的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减少执法扰民,提升监管效能。对此,刘俊海表示,此举体现了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他解释道,在实践中存在监管的漏洞或盲区,所以建立信息共享、协同高效的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尤为重要。这样才能让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无缝对接,打造24小时全天候360度全方位、跨市场、跨地域、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快捷高效、有机衔接,同频共振的监管合作体制机制。“减少执法扰民,提升监管效能解决了优化营商环境,同时提升政府执政能力,提高监管水平和监管公信力的老大难问题。”刘俊海说。关于在浦东新区开展市场准入“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国务院常务会还要求,试点要总结经验,成熟后向全国推广。刘俊海表示,浦东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试验田,不仅要聚焦本地的对内深入改革,对外扩大开放,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还要发挥好释放制度红利的试验田的功能,推动全国制度创新。(记者 张炎良) 

本消息为产业园区网用户上传并发布,如需删除,请发送邮件至mail@zhaoshang.net

获取政策资料
立即获取
获取园区招商政策资料

立即获取
热门阅读